當我從地下250米的礦井回到地面后,負責我們安全培訓的督導終于露出了笑臉。這是從早上8點開始的將近5個小時里,我看到的第一個笑容。因為他的不茍言笑,我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我的安全督導。
3月24日,我和其他媒體的4名記者根據澳大利亞外貿外交部的安排參觀位于新南威爾士州獵人谷的Mandalong煤礦,這個煤礦屬于澳大利亞百年煤炭企業( Centennia Coal)。
早上8點,我們就早早地來到了煤礦所在地, 雖然我們只是個匆匆的參觀者,但根據澳大利亞法律,任何人在下井前必須接受安全培訓。在之后的3小時里,表情始終嚴肅的督導反復向我們講述安全須知,最重要的是,煤炭企業將會派一個專業礦工陪同我們,而我們必須絕對服從他的指揮。
地下世界的安全細節
“好了,現在我會給你們放一段視頻,會重復剛才我提到的重點。之后我會給你們每人一份試卷,只有通過測試的記者才可以下井參觀。這是規定。”督導把光盤塞進了電腦里。
“天,我離開學校已經好久了。”雖然暗自抱怨,我也只能重新再看一遍筆記,默誦一下必備的防身知識:發生火災時,皮帶上掛著的氧氣面罩可以幫助我在20分鐘內正常呼吸,在這個時間里,我要及時地找到個人急救呼吸器,井下每隔50到100米的地方就有放置呼吸器的箱子,呼吸器可以把致命的一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維持礦工長時間的呼吸。每一個礦工在正式開始工作前都必須接受半個月的培訓,反復練習如何使用急救呼吸器,而我這個采訪者省去了這一環節的學習。
督導閱讀完每一個人的答卷后,在最后一張紙上簽下了他的名字。而我們也必須簽字來重申自己會絕對服從陪同礦工的命令。
接下來是換裝時間,我穿好井下工裝和鞋子,在皮帶的左右兩邊分別掛上通訊器和氧氣面罩,戴上安全帽和防護眼鏡,確認掛在安全帽上的礦燈可以正常地運作。我們的陪同者大衛是一個擁有30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礦工,他在小黑板上記下我們每個人的姓名、礦燈號和救生設備號。每一個細微的環節都是法律所規定的強制安全檢查程序。
澳大利亞的礦產企業全部為私人企業,但通常礦產公司需要向澳洲政府購買勘探和采礦權,所以即便是私營的礦山運作也都處在政府的監督管理下,同樣礦產企業的管理人員必須向政府注冊。
搭乘柴油礦車我們駛進了黑漆漆的地下采礦區,井下的通道和工作面裝有很多瓦斯探測頭,并和井上安全監控室相連。依照澳大利亞法律規定,如果空氣中的瓦斯含量超過1.8%,安全系統將自動發出警告。達到1.9%,安全系統便會自動切斷電源,強行停止采掘。
井上鼓風機不斷向通道里送入加壓空氣,來稀釋瓦斯濃度,保證空氣流通。所以除了聞到有些刺鼻的氣味外,即便穿著厚重的工裝我也沒有感到悶熱和不適。
通道的頂部可以看到許多大拇指粗細的鋼筋緊固件,固定頂層。大衛告訴我,這些緊固件的數量和位置都經過精細地計算,考慮到了地震等突發因素。除了緊固件,頂部還懸掛著許多紙袋,里面裝有石灰粉,一旦發生瓦斯爆炸,礦工可以捅破紙袋,彌漫的石灰粉可以阻燃,控制火勢蔓延。
我們步行進入采煤區。Mandalong煤礦采用長壁采煤法,在長約150米的工作面上,依次平行放著幾十臺采煤機,采煤機前部的圓形齒輪飛速地旋轉,切割煤層。我站上一臺采煤機,操作臺的上方有著金屬護頂,就算礦井發生塌方,也可以保護礦工。
雖然這是臺讓我覺得相當安全的機器,但是在接受培訓時,督導還是反復強調要留意采煤機之間的間隙,如果腿卡在間隙里就有可能造成傷害。這樣的輕微傷害事故也會被記錄在百年煤炭的安全統計數據里,“零傷害”是百年煤炭公司設定的安全管理目標。
安全生產與礦主利潤掛鉤
“我們的員工安全工作、安全回家”是百年公司的口號,但是這并未必是因為百年煤炭公司有很強社會責任感,或者出于企業形象的考量。真正的原因是澳大利亞政府對煤礦安全的嚴格執法使得煤礦事故成本非常高,這逼迫礦產企業盡可能地保護礦工安全,來保障自己的利潤。
如果一旦被認定為責任事故后, 礦產企業不但要承擔高額的罰款, 發生事故的煤礦、所屬礦業公司、經營者和委托的管理人員都會被追究責任,不但可能被政府吊銷從業執照而且面臨刑事訴訟。拿煤炭大州新南威爾士州來說,煤礦如果發生人員死亡事故,業主將被課以100萬澳元以上的罰款,如果情況嚴重,礦井將被勒令停產或關閉。
而另一個套在煤礦主腦袋上的“緊箍咒”是煤礦業的安全保險制度,澳大利亞法律規定所有煤礦企業都必須繳納安全保險金,保額是員工工資總數乘以一個百分比系數。系數根據煤礦安全狀況定,為了節省成本,煤礦主也必須重視安全。
因為煤礦企業管理者都十分清楚企業的利潤和個人的前途都和安全生產息息相關,所以往往在企業內部采取比政府規定更為嚴格的安全措施,并且大量配備監測設備、救生和防護裝備,這使得澳大利亞煤礦行業的安全系數位居世界前列。
在我們所有人安全地回到地面后,督導擦去了小黑板上我們的名字,他終于變得有些和藹可親。
“你們在中國有沒有看過類似的煤礦?中國的一些采煤技術和設備要比澳大利亞更先進”,他問我。
可是我不確定該不該因為這個評價而感到驕傲。即便坐擁更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殘酷的事故還是一次又一次在黑暗的礦井里發生。
我們缺了什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