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設備市場一直是國內外電力設備廠商競相爭奪的對象,成為國內外重要設備企業“兵家必爭”之地。特高壓工程的建設帶動了國內相關設備的國產化,對國內特高壓技術的推動作用不可小視。但同時國外企業也已看好這個機遇,紛紛通過合資辦廠、技術轉讓等方式搶占特高壓設備市場。
國家電網公司作為特高壓工程業主,在創造一切條件,確保工程安全可靠、質量一流的同時,盡心盡力支持特高壓設備的完全國產化。畢竟,實現國產化,是提高特高壓工程可靠性、可用率的最終保證。
然而,國內外企業對特高壓設備市場的爭奪之戰已不可避免。
布局:國內外企業爭搶市場
最近,國內特高壓設備市場異;馃,國內外電力設備企業動作頻頻。
3月中旬,西電集團宣布21個直流換流站用交直流場設備通過鑒定,其中不乏特高壓設備。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在鑒定會上表示:“超、特高壓直流場設備的國產化是直流輸電領域國產化比較后期的一個堡壘,”此事“可喜可賀!贝舜舞b定,意味著超、特高壓直流換流站交直流場設備終于實現了國產化突破,結束了換流站直流場設備國外公司一統天下的歷史。
目前國內最具競爭力的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有三家,分別是特變電工、西電和天威保變,業內人士稱“沈西!,三家企業多年來致力于特高壓設備的研發和制造。有業內人士透露,2005年前的西電集團,業務發展平靜,特高壓設備需求出現后,西電迎來重大轉機。2007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特高壓設備貢獻了較大份額。
特變電工也積極謀劃拓展特高壓設備市場。4月7日,特變電工南方輸變電產業園在衡陽奠基。據悉,產業園占地面積587畝,總投資15億元,2013年建成投產,將實現營業收入100億元、利稅15億元的經營目標。
據衡變一位內部人士介紹,特變電工南方輸變電產業園為衡變獨資,將主要生產特高壓變壓器和電抗器。而衡變2009年的銷售收入為38億元,產業園建成后,預計實現營業收入百億元。這意味著衡變南方輸變電產業園特高壓設備的銷售收入將占有很大份額。
在國內企業積極拓展特高壓設備市場的同時,國外企業也絲毫沒有懈怠。
3月31日,繼2008年在重慶建立變壓器設計中心后,ABB在重慶再落一子,宣布將±800千伏高壓直流變壓器技術轉讓給其在華企業??重慶ABB變壓器有限公司。ABB同時宣布,其特高壓試驗中心正式落成。對于中國特高壓設備市場來說,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這意味著重慶ABB變壓器有限公司從此擁有了對目前最高電壓等級變壓器進行本地化設計、制造、測試和工程服務的綜合能力。
據悉,新落成的重慶ABB公司特高壓試驗中心投資2000萬美元,這是ABB集團全球最大的單筆投資,是其全球最大變壓器制造基地。大手筆的投資也符合ABB“致力于在華長期發展”的策略。
國外另兩大輸配電巨頭西門子和阿海琺也對特高壓設備市場“虎視眈眈”。西門子早在去年年底就宣布,將于2010年1月中旬交付云南至廣東±800千伏直流工程換流變壓器;阿,m也早已與上海電氣集團簽署協議,組建新的合資公司,在特高壓變壓器領域實施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將瞄準高端輸配電技術,開發制造國際一流的超高壓、特高壓、特大型變壓器,全方位拓展中國市場。
競爭:國內企業壓力不可小視
國內外企業紛紛布局搶占特高壓設備市場,惡戰在所難免。
外企布局特高壓市場的動機顯而易見。預計“十二五”之初,國家電網公司投資于特高壓項目的資金總額將超過1000億元。原國網網聯直流公司經理、國內知名直流專家陶瑜分析說:“發達國家電網建設市場趨于飽和,能夠維持運行就會基本保持不動,沖勁也沒那么大。我國特高壓電網發展前景好,國家電網公司對特高壓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大,國外企業看好我們的發展勢頭和市場!
不可否認,中國是ABB全球市場布局中最重要的地區之一。過去6年來,ABB在華投資年均1億美元左右。盡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機,ABB在2008和2009兩年的對華投資近3億美元。ABB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北亞區總裁方秦曾經公開表示:“國家電網公司規劃的特高壓為設備廠商提供機會,我相信中國電力的發展會一直保持向上的趨勢,ABB在華的投入還會繼續!蓖瑫r,方秦表示,2010年ABB還將針對中國市場進行相關投資,但他未透露具體計劃。
2009年4月1日,西門子在武漢投資2000萬歐元建立變壓器廠,西門子東北亞首席執行官郝睿強公開表示,在中國政府提出4萬億振興規劃之前,西門子就計劃在中國建廠,我們很看好這個市場。
競爭步步緊跟。同年5月6日,阿海琺輸配電與上海電氣的第二家合資公司在武漢竣工投產。阿海琺聯手上海電氣,是因為上海電氣也有做大做強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市場的戰略,加之上海電氣的國企背景,有助于阿,m進入中國輸配電領域。
外企的步步為營對國內特高壓設備企業造成不小的壓力。對于ABB將特高壓變壓器試驗中心落戶重慶,中國電科院高壓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夢云對《亮報》記者說:“ABB將試驗中心落戶國內,省去了運輸等費用,會相應降低成本。這對國內電力設備企業來講,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彼f:“對于國內變壓器廠商來講,競爭壓力加大是不爭的事實,國內企業在提高研發能力的同時還要相應降低成本。”
而國內企業產能不足和研發能力弱,更讓國外企業有了可乘之機。由于國產化政策的限制,外企多是與國內三大龍頭設備廠商以合作的形式參與特高壓設備的制造,以爭取在特高壓電網建設中分得一杯羹。例如,西門子正與南方電網公司共建云?廣特高壓輸電系統;上海電氣集團已與阿,m成立合資企業,重點設計與生產特高壓交流變壓器、±500千伏~±800千伏直流換流變壓器,直指中國的特高壓電網工程;ABB已向西安西電變壓器公司提供1100千伏交流特高壓套管,用于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
制勝:三峽模式是國內技術轉化樣本
無疑,特高壓建設帶動了相關設備的國產化。在與國外企業的較量中,我國輸配電企業依托特高壓等重大工程,逐漸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短短4年,走過了蘇聯和日本等國15~20年的道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重大裝備國產化方面,通過三峽工程建設,我國企業成功走出了技術轉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三大步,被業界稱為“三峽模式”。
經過三峽左岸機組國際采購,以及三峽直流輸電工程建設,我國制造企業實現引進技術、聯合設計、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大大提高了國內電力設備制造業的水平,用五六年完成了國外企業幾十年的跨越,國內制造企業設計、制造能力,達到世界電力制造業的先進水平。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國內特高壓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還不強。特高壓直流工程的主要設備,包括變壓器、換流器、平波電抗器、控制保護設備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從研發能力上講,國內企業還沒有走到世界最前列,與外企還有差距。在建的特高壓直流工程主要設備還是借助國外的技術,國內企業還沒有達到獨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水平,如果完全脫離國外技術,還有一定困難。國內企業制造特高壓設備,還處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階段。
實際上,無論是業主還是設備供應商,都希望特高壓設備能夠完全國產化。國家電網公司作為特高壓工程業主,也在創造一切條件,在確保工程安全可靠、質量一流的同時,盡心盡力支持特高壓設備的完全國產化。
在與外企的這場競爭中,國內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如何制勝,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自主創新!國內特高壓設備廠商唯有獨立掌握核心技術,才可以完全擺脫外企。陶瑜表示:“三峽工程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創新不能閉門造車,要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繼而超越!
三峽工程是一個樣本。目前,國內±500千伏及以下直流設備已經完全實現了國產化?梢哉f,完全可以擺脫對國外壟斷企業的依賴!500千伏及以下直流設備的完全國產化便是依托三峽直流工程實現的。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競爭也不例外。特高壓設備市場的競爭固然帶給國內企業一些壓力,但壓力同時也是動力。我國電力設備制造企業,在積極參與特高壓設備研發制造的過程中,在高電壓等級設備的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代表了目前世界輸電技術的制高點,特高壓領域的競爭也促進了世界輸變電技術的發展。
言論:自主創新,企業將成為巨人
自主創新是一個產業和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靈魂所在。
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是靠打價格戰搶占市場,還是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技術基礎,依靠自主創新實現行業和企業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宏圖?國內電力裝備制造企業眼下正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外企不斷利用技術優勢搶占市場,而大部分缺失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拼命用價格戰互相打壓,一些站在行業前列的企業該走向何方?選擇的結果必然是自主創新。
早在2008年,面對國內電力裝備制造業在特高壓設備研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績,國內一些專家就預測,2008年及今后較長時間內,發達國家向我國轉移成套高端技術裝備等重化工制造業的高潮將會逐漸顯現。這一預測如今得到了印證,外企在國內紛紛布局特高壓設備生產基地就是最好的佐證。面對技術強勢的外企,所有專家給國內企業開出的良方不外乎一個: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
引進得來的技術并不能直接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國外企業通常只把核心技術轉讓給合資廠,對其在國內的合資伙伴卻是保密的。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
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技術的引進,同時更要重視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有統計資料表明,在韓國、日本等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費用,是引進投入的3~10倍,而我國該項費用還不到引進項目費用的4%。
國內企業趕上了自主創新的好時候。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稱中央財政今年用于科技的支出將達1512億元,增長30%,而且還會積極支持自主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企業最擔心的就是研制成新產品后,首臺產品的應用推廣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以解決,企業的積極性將會更大。
除了盡快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其實一些重大裝備制造企業也可借鑒國外大企業聯合研發的經驗,加大行業共性、基礎性技術要素的聯合力度,增強自身競爭能力。
特高壓工程建設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成功培育出一批特高壓設備生產廠商。這只是開了個好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F如今這些企業已經具備了奮起的條件,現在要做的是將這些技術真正變成自己的競爭力,并不斷提高,從而成長為另一個巨人。
(來源:亮報)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