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發布的我國車企利潤中,合資車企所占的比例高達95%。中科院發布的《2013年產業藍皮書》明確指出,我國雖然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在全球的分工中尚處于低端,自主品牌難以維持較高的利潤水平,2011年的利潤中95%以上被合資企業掙走。
對于這個數據的準確性,外界有一定爭議性。在這里,先撇開這其中的爭議,先來看幾組數據。
第一組是車企間的對比,2012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實現利潤84.24億歐元,同比2011年增加37.3%,遠遠高于大眾集團整體2%的水平。根據相關法則,大眾集團在華所取得的利潤高達36.78億歐元,而在2011年為26.16億歐元,同比增長超過四成。再看看國內一家上市自主品牌,以比亞迪為例,2012年整車銷售收入為211.33億元,凈利潤同比2011年下降 54.47%,不足1.5億元。按照1:8的匯率折算,大眾取得了利潤是294億人民幣,與比亞迪相差近200倍。
第二組則是,如果按照95%利潤被合資品牌拿走來計算,而乘用車中整體市場份額中,自主品牌占據40%多。這也就意味著,占據市場六成的合資品牌拿走了95%的利潤,而占據市場四成多的自主品牌,整體利潤才有5%。
第三組數據,從中外車價的懸殊對比,也可以看出跨國品牌在市場中的絕對話語權。說明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依舊不夠,這又涉及到了自主品牌不強大的原因。在一個龐大而沒有過于競爭激勵的市場,跨國品牌依舊可以從容的保證其高額的利潤。
這一鮮明對比,也間接佐證了《2013年產業藍皮書》中提到的數據。可以說,這些統計數據,讓“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再度被外界質疑,市場全給了人家,技術卻沒能學到。
首先,沒有核心的競爭力,也就是產品力不強,處于市場競爭中的低端。
再者,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主要處于組裝環節和零部件制造環節,缺乏核心零部件的設計、研發和制造能力。即使在合資車企的背后,其關鍵零部件依舊由外方牢牢掌控,如大眾大連DSG變速箱工廠,便是由大眾集團占據著絕對的股份。
第三,在沒有產品力的情況下,品牌尚無法形成溢價能力,無法有效地形成突破。市場中20萬以上的車型,自主品牌幾乎全軍覆沒,更別說豪華品牌。
但是,汽車行業還是可以看到未來的希望。目前,自主品牌經過過去幾年的低谷徘徊,已經逐步在走上坡路,并且也摒棄了過去靠低端,靠價格戰來吸引客戶的舊模式,開始步入品牌向上,追求更多品牌溢價之路。
這其中,還是看幾組數據。2012年,上汽乘用車用5年時間完成了“20、200”的任務,也就是20萬輛的銷量以及銷售200億元,單車價格也達到近12萬元。而帝豪EC7系列在上市幾年來,也完成35萬的銷量,價格也逐步提升至合資品牌傳統A級車區間。而長城依靠著穩扎穩打,細致耕耘SUV細分市場,整體銷量已經達到了70多萬輛,利潤也是節節攀升。此外,廣汽傳祺,北汽自主品牌,均發布了中高車型,價格進入了合資品牌的傳統區間,直接面對面競爭。
(來源:互聯網)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