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zz.net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工業大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過程。推動落實“三個轉變”,促進我國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戰略轉型,進而驅動整個經濟現代化進程,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當前制約中國工業發展的瓶頸有兩個:一個是創新不夠,另一個是質量不高。“中國制造”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業轉型升級的形勢十分緊迫。長期以來,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緩慢,而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緩慢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政府工作推進的著力點。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正處于從高速到中高速的新常態,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第二季”,質量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和實施工業強國戰略的關鍵點和突破口。完成“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蛻變,一定以促進“中國質造”為抓手。通過質量創新促進經濟內生增長,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質量和品牌劣勢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主要障礙
我國是工業大國還不是工業強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到了中期階段,從發展規模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經濟大國。從發展質量看,還不是一個工業經濟強國。我國經濟增長正在從“速度時代”轉向“質量時代”,質量創新成為“新常態”下的新動力。
(1)中國制造面臨轉型升級“關口”。大而不強是中國制造的基本現狀。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之間波動,而發達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等國家甚至超過了40%。中國制造受到“雙端擠壓”,未來在攀升全球價值鏈過程中必須突破高端制造被發達經濟體“封殺”,低端制造被新興國家“阻擊”的雙端夾擊格局。中國經濟要想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勝出,唯有加快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支撐經濟增長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要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質量升級極為關鍵。
(2)中國制造的差距主要在于產品質量。“中國制造”意味著低質低價。中國制造在一些領域還在從“工業2.0”向“工業3.0”邁進,而今卻已面臨“工業4.0”的競爭壓力。與德國制造、日本制造、韓國制造相比,消費者對于中國制造的認知還停留在“價格便宜”和“海量生產”兩個特征上。我國產品、服務質量缺乏競爭力。中國制造存在質量誠信缺失問題,境外消費的快速增長反映了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質疑和不信任。中國制造產品附加值低、擁有自主品牌較少、個別產品質量低等問題,制約中國未能成為制造強國和工業強國。發達工業國家的實踐表明,在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的關鍵時期,必須把質量擺在重要的戰略地位全面推進。
(3)中國制造缺少具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規模優勢尚沒有轉化為中國制造的品牌優勢。隨著產業升級不斷推進,中國制造從品質到技術都有明顯改善,一些產品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像紡織服裝、白色家電等產業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但是中國制造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線品牌群體。在《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中,2014年中國上榜企業達100家,而同時Interbrand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強排行榜中,截止2014年中國企業品牌只有華為一家。“日本馬桶蓋現象”說明,中國制造企業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但普遍缺乏人文關懷,營銷能力和品牌價值仍顯不高。中國制造規模發展與品牌發展不相匹配,當前著名品牌數量難以塑造“中國制造”的品牌強國形象。
此外,質量提升過程需要技術轉化和轉移的暢通機制、成熟的技能人才市場、公平的市場環境、誠信的交易體系等等,而這些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短板。
加快提升“中國制造”產品質量和品牌形象
針對當前中國制造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轉型障礙,未來政策調整的基本思路是:樹立制造質量強國戰略,堅持創新與質量“雙引擎”驅動,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質量促進為抓手,全面提升“中國制造”的質量與品牌形象。具體來說,加速實施工業強國戰略轉型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著力點在于:
(1)樹立制造質量強國戰略,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水平的提升。樹立制造質量強國戰略,堅持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的“雙輪驅動”,走質量興國、質量強國之路。制定國家質量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地方專項規劃,出臺促進質量發展的方針政策。制定“中國制造”質量管理標準,引領制造業企業整體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構建形成中國制造標準體系。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優化制造能力和工藝水平,提升快速滿足消費者高品質、個性化需求的能力。選擇一些重點和新興產業領域,以龍頭企業、隱形冠軍為主體,加大質量提升、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力度。加大技術改造、質量改進、產品升級等方面資金投入,提高產品技術能力,促進產品質量提升,把產品設計、工藝和質量做到精細化、極致化。培育“工匠精神”,加強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拓寬職業通道。
(2)引領中國制造走向卓越,建立中國制造國家形象和品牌自信。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內涵和形象,建立市場和消費者對于中國制造的品牌認知和信心。加強品牌文化建設,通過文化、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探索中國文化帶動中國產品、中國品牌發展的道路。建立科學權威的品牌評價體系,鼓勵國內外高信譽認證機構開展“中國制造”認證,推進認證國際互認。堅持技術迭代升級,加強品牌技術設計和創意設計,探索品牌上升通道。以產業集群為主體,培育以質量和誠信為核心的區域綜合品牌,樹立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升級典范。以企業為質量戰略主體,鼓勵和引導企業創新和重構商業模式,從提高產品質量、品牌營銷能力、生產運營能力等方面實施質量創新。推動一批高質量、高標準自主品牌快速成長,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形象。加快培育知名品牌,開展“中國制造”品牌試點,發揮品牌示范作用。發揮品牌復合效應,引導中小制造企業利用綜合服務性平臺品牌,培育新的產品和服務品牌。
(3)借鑒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先進經驗,全面推進質量發展。德國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質量政策,打造出世界級的“德國制造”知名品牌。日本政府“質量救國”戰略產生的世界級品牌有力支撐了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韓國政府提出“質量第一韓國”的愿景,出臺相關法律并形成了新形勢下韓國的質量經營統一政策,對提升韓國國家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上,美、德、日、韓等制造強國都經歷過質量低谷期,并最終實現成功質量升級和轉型。現在,美國、德國等工業強國又紛紛推出“先進制造業”戰略、“工業4.0”戰略等,把創造、質量、品牌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戰略引導、制定制造業發展和質量促進的國家戰略,是發達國家的重要經驗,也是政府推進工業發展的通用做法。所以,可以借鑒這些國家在推動質量發展、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獎勵質量管理優秀企業、實施全民質量教育等方面的經驗。
(4)制定和完善質量促進相關法律,形成以市場監督為主的市場自治體系。健全質量法律法規,制定《質量促進法》,消除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沖突。構建全社會各主體質量共治機制,統一規定各主體參與促進質量發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明確構建均衡的促進質量發展的社會共治機制。建設質量誠信體系,建立質量信用平臺,推進質量信用信息社會公示制度。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和公開監督制度,建設與之配套的標準檢索與基準對比信息平臺,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產品制造企業、社會組織、產業聯盟共同制定高于行業一般水平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建立以消費者信息反饋為源頭的質量輿情大數據分析平臺,創新并規范終端消費者質量評價和信息反饋體系。推動質量服務市場化進程,加強第三方質量管理、檢測認證等質量技術推廣服務、推廣機構建設。
(來源:全球五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