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1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8100多萬畝,產量8800萬噸左右,但全國馬鈴薯機械化程度仍然偏低,機械化程度不超過30%,尤其是馬鈴薯機械化植保和節水灌溉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國際上先進水平的70%相比差距甚遠。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馬鈴薯機械化程度差異較大。其中,北方一季作區機械化程度較高,耕整地基本實現機械化,馬鈴薯的播種、中耕施肥、噴藥、除秧收獲機械化程度也可達到80%左右,其他三個區域馬鈴薯機械化基本是空白,仍采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從全國整體情況看,由于馬鈴薯種植區域分布廣,農藝標準不一、種植規模小、產量差距大、產品品質不齊,馬鈴薯產區機械化發展很不平衡,作業環節機械化水平相差較大,馬鈴薯種植和收獲仍是亟待突破的薄弱環節。
專家介紹,馬鈴薯不同于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禾谷類作物田間需要的機械少,一般只需要播種、打藥、收獲3種機械,而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通常需要切種、播種、中耕、打藥、殺秧、收獲6種機械。我國馬鈴薯種植區域廣,各地氣候、地理條件,栽培季節和耕作方式差異較大,需要的機械大小不同,需求種類多。
目前,我國還未形成統一規范的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的馬鈴薯栽培體系,全國馬鈴薯栽培模式多達100多種,根據地域和耕作方式生產特點分為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作區、西南單雙季混作區和南方冬作區。由于地理、氣候、土地等因素限制,對田間種植機械的要求也不同。實現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種薯的選育、種植、中耕管理等多個環節。因此,必須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按照種植區域、種植品種、種植模式以及當地自然經濟條件,匯集馬鈴薯育種、栽培、植保、土肥和機械化專家,共同研究解決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問題,探索不同條件下全程機械化的合理生產模式,提出有針對性的技術方案,推進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發展。
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員認為,目前我國75%馬鈴薯種植在山區和坡地,特別需要小型機械。但目前小型機械缺乏,大型機械則依賴進口。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針對施肥種植機、打秧機、收獲機及其配套技術示范,在不同區域的試驗站進行馬鈴薯施肥種植機、收獲機和打秧機性能測試,并配套農藝技術建立示范區,進一步提升農機農藝融合的程度。
我國作為世界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滯后嚴重制約著生產效益的提高。因此,積極發展馬鈴薯機械化作業技術,研究和推廣農機與農藝相結合配套的馬鈴薯高產高效生產機械化技術,對推動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要求各地要圍繞影響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發展的技術難點問題,加強農機和農藝科研單位協作,通過國家科技支撐、農業行業科技等項目,開展重點機具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聯合攻關,開發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栽培條件下的系列產品,提高馬鈴薯機械化技術集成和裝備配套水平。
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和馬鈴薯主產區農機農藝方面的領導和專家50多人參加了座談會。與會代表還討論了《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來源:互聯網)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