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zz.net近期以來,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為溪洛渡和向家壩制造的770兆瓦和800兆瓦機組正在緊張進行中。再過2年,國產最大800兆瓦空冷機組將在這里問世。中國水電設備業自主發展的宏偉藍圖上,一個新的躍進坐標日漸清晰。這是該公司繼圓滿完成三峽右岸電站國產化700兆瓦機組研制任務之后,又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交出滿意答卷
30年前,國內發電設備制造企業還處于相對落后的水平。30年后,以哈電機為代表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三峽、溝皮灘、龍灘、樂灘等國家重點工程都有哈電機人的心血,哈電機向世人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偉章表示,世界需要哈電機,哈電機需要世界。用專家的話說,哈電機終于靠實力站在世界水電制造業之巔。
國產化是發展水電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條荊棘之路。三峽電站水電設備的研制難度堪稱國內水電機組之最。在三峽左岸電站項目招標前,已投運的700兆瓦大型水電機組在全球只有21臺。當時,中國一無裝機,二無技術,三無制造超大機組的能力。三峽機組是全球容量最大、直徑最大、重量最重的機組,其設計和制造難度對世界著名的制造商也具有很大挑戰。如果僅靠自力更生,不僅代價很高也難以與世界接軌;如果大量依靠進口,就永遠擺脫不了對國外的依賴。根據國家決策,三峽左岸電站機組實行國際采購,走“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產”之路。
作為國內發電設備的主要生產基地,哈電機一直臥薪嘗膽埋頭苦干,先后在天生橋、五強溪、二灘等大型水電站厲兵秣馬。
在三峽左岸電站項目14臺700兆瓦水輪發電機組項目招標中,哈電機和阿爾斯通等聯合承制8臺機組的制造任務。按照轉讓協議,哈電機共接受阿爾斯通的設計軟件40多個,涉及三峽機組設計制造的各項關鍵技術。
“磨了50多年的劍,等的就是這一天。”吳偉章向記者描述了當時的心情。
作為一家具有50多年電機制造歷史的大型企業老總,技術員出身的他有著強烈的技術情結。他告訴記者:“以前由于沒有核心技術只能給別人打工。為了有資質,為了學技術,有些項目要把一大半的利潤讓給別人。”當時,國內企業雖然通過分包外方合同可以獲得一部分訂單,但外方僅靠一項核心部件———轉輪,就能獲得30%的利潤。
國家扶持民族產業的政策,給哈電機帶來良好機遇。從1998年開始,企業科研、設計、工藝人員被陸續派往國外學習,同時接受阿爾斯通的技術轉讓。哈電機全國人大代表高級工程師王波,曾在挪威接受了為期兩個月的技術培訓。回國后,她認真鉆研,大膽創新,主持設計的水輪機葉片最大誤差不超過2毫米,而國外同行業標準中允許的誤差是3~4毫米。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引進技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同時引進的技術若不創新、不應用、不發展,也會落伍。
為了避免出現“引進—吸收—再引進”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被動局面,哈電機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拼命學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
根據工期進度安排,三峽右岸電站將建12臺單機容量為700兆瓦的機組,同樣采用國際招標形式。此次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提出競標企業要把模型統一拿到第三方實驗平臺上進行測試。除了參與左岸電站項目的外國制造商,也包括哈電機這個剛剛“出徒”的企業。
最終,三峽右岸電站項目3家制造商中標,分別是哈電、東電、阿爾斯通。按照要求,這3家為電站研制的模型試驗裝置及轉輪要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進行對比試驗,分析比較各家技術的先進性。
經過激烈競爭,哈電機順利通過了試驗,而且在某些技術環節上,哈電機的技術比左岸全部引進的機組性能還有提高。
吳偉章介紹,雖然國外公司在左岸電站項目中占據了“主導”,但通過參與制造“大水電”,我們掌握了機組的核心技術,推動了技術創新,形成了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
科技人員在水輪機組核心部件優化設計中,在空壓、壓力脈動等方面有較大突破,專家得出結論:水輪機穩定性優于左岸機組。為了保質量趕進度,令記者敬佩的一幕幕映入眼簾:技術人員自發利用廠休日加班,傾情打造“三峽精品”在企業蔚然成風。
右岸電站項目4臺700兆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哈電機創造了奇跡,圓了半個世紀的夢想。在左岸項目招標時,哈電機是與阿爾斯通、挪威KEN公司一起承擔14臺機組中8臺制造合同的“打工仔”,現已變成獨自承擔右岸電站4臺整機制造合同的“承包商”。
模型試驗安裝任務成功,模型轉輪試驗成功,模型試驗裝置加工成功,空冷機組制造成功。一連串的成功凝聚著哈電機人的心血。
一次次的成功,正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攻克難關,而這支隊伍強大的生命力源于擁有一批“熱血青年”。大電機研究所副所長覃大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覃大清介紹說,當時,左岸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但他發現發電機使用的常規轉輪負荷達到70%時,存在由于脈動導致的不穩定現象,但外國專家認為,這已經是最好水平了。但這一問題被寫進了右岸項目的招標書中,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就可優先中標。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5年里,覃大清帶領有關人員先后制定了20多個方案,進行了100多次試驗,終于研發出了新型L形葉片水輪機,創造了奇跡,為哈電機在右岸項目的招標中增加了砝碼。
試運行結果顯示:機組運行穩定,各部位溫度、振動擺度、流量正常。其中推力瓦溫差達到1.4攝氏度,為所有三峽投產機組最小數值,實現了“一臺比一臺好的目標”。
空冷技術獨步世界
在三峽右岸大型發電機組上首次使用空冷技術是哈電機的一項技術創新,也因此成為“獨霸”國內巨型水輪機市場的秘笈。
與水冷技術相比,空冷技術具有經濟實惠、維護方便、安全性好等優點,但在700兆瓦的大型水輪發電機組采用空冷技術卻是一個世界禁區。該機組空冷技術的重大突破是線圈的風冷技術。線圈是水輪發電機組的心臟部分,國外水輪發電機組線圈都是采用水冷技術,水冷系統出現故障難以維修,同時占地面積過大。哈電機制造的機組成功解決了技術難題,而且冷卻效果大大優于水冷系統。
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技術領先國外水平,可以說哈電機的這項技術獨步世界。
繼三峽工程之后,哈電機面臨貴州溝皮灘電站項目的新挑戰。該電站水位落差比三峽電站高出了近70米。水位落差的提高對發電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電機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戰,機組的效率實現了芝麻開花節節高。三峽左岸機組效率為94.5%,右岸機組效率為94.63%,貴州溝皮灘機組效率為95.27%。
如今,哈電機又開始研制蒸發冷卻技術,迎接國際水電業更高層次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