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2年,股民手里的工程機械股依舊“不見起色”,如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大型上市企業股市行情始終徘徊在小幅漲跌的“猶豫情緒”之中,這對工程機械行業而言似乎意味著開局不利。日前,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月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和壓路機銷量同比分別下降53.1%、49.8%、66.6%和53.3%,環比數據分別下降38.5%、64.3%、18.7%和35.0%。
顯然,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從總體上告別了持續10年之久的超高速增長階段。這些吃慣了“大香餑餑”的工程機械企業,在經歷過前所未有的“前凸后凹”之痛后,正在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發展對它們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一位質檢員的“經歷”
在濟寧一家工程機械零部件生產企業工作的小王最近有點忙碌,一周五天按時上下班不說,還要時不時加班學習質量管理的相關標準和操作。
原來小王所在的企業是山推股份有限公司的零部件供應企業。近年來主機企業山推推行精細化質量管理,供應企業也隨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從原本作坊式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到現在統一規范、統一流程以及統一指標的生產管理,要求理性地保證產品生產的質量和檔次。“不達標就不讓供貨,直接關系著零部件企業的生死存亡。剛開始我們質檢員真是硬著頭皮學習這些管理條例,那些條條框框就像天書一樣。”
而正是這些看似復雜的“條條框框”把理性的生產方式融入了企業的管理之中,改變了原來憑著主觀感覺生產、檢查、驗收的生產模式。“盡管流程看似復雜、規范看似繁多,每個人的工作反而因此輕松了許多,企業的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小王講道。
小王的忙碌顯然是值得了。濟寧這個行業的許多質檢員和產業工人都如小王一樣,進行著不同程度的充電和學習,區域工程機械產業也因此進行了一次潛移默化的變革和轉型。小王告訴記者,自2005年技校畢業以來,她就與工程機械企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不到10人作坊式的零部件生產企業,到有點規模的中型企業,再到年產上億的大公司,她都工作過。在濟寧,工程機械行業大大小小的企業至少500多家,帶動當地就業超過20萬人。
“去年我在的那家企業生意很不好,四月份以后廠子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后來我跳槽到這家公司,一直還不錯,待遇也在不斷提高。”小王講述。
小王原來的單位是一家專門給零部件廠配貨的供貨商,生產產品單一不說,附加值也很低,可以說屬于代加工企業。頭幾年,也就是工程機械行業高速發展的時間里,他們的效益肯定還很不錯,可是,一旦遭遇經濟的寒冬和貨幣政策的收緊等情形,這些靠著簡單“制造”為生的企業就會失去了發展的活力,這也是一種必然現象。而在中國,這樣的企業并不少,在新一輪的經濟轉型階段,它們將被逐一被市場淘汰。而與此同時,一些有著一定“創造力”的企業,通過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以及銷售市場的拓展,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小王現在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在去年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們的產值保持了近9%的增長。現階段出口已經占到銷售總額的75%。”山東山推勝方集團公司總經理孫憲軍如是說。
小王的選擇是明智的,而一座城市一個行業,還有多少有著類似境遇的質檢員?有多少不同境遇的產業工人?
企業背后的“產業集群”
五年前,質檢員小王現在所在的企業勝方集團還是一家專為山推供貨的班組似小工廠,如今轉眼間已經成長為“家產”上億的大公司,自主研發的專利達9項,產品不僅供應山推,還銷往卡特、沃爾沃等國際眾多知名企業。“作為一家工程機械零部件企業,我們能夠從一個不到10人的班組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離不開本土主機企業山推的信任和支持,山推是我們企業的‘娘家’。”勝方集團總經理如是講道。
在濟寧,像勝方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它們大多都是依靠主機企業山推或者小松,從作坊式的工廠發展到現在年產值千萬甚至上億的規模,企業也從單一的加工制造發展到如今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產品。而且目前一些頗具潛力的企業已經朝著國際化方向大步邁進,相信幾年后孔孟故里就會相繼崛起幾家國際知名的工程機械企業。“在濟寧工程機械產業已經形成了‘王國式企業網絡’集群模式。在這個網絡中,大企業通過業務轉包的形式,降低了自身的組織剛性,把精力更多地致于企業戰略研究、市場開拓以及研究研發等領域,而中小企業通過這種和大企業長期協作關系,獲得了較為穩定的工作任務,在專業的道路上,謀求了更為精尖的技術特長。”業內人士分析。
的確,輝煌成績的背后,是一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直接展現。工程機械行業在本土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支撐下,已然形成了專業化配套協作的格局,形成了具有明顯特色和巨大發展潛力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又使得緊密關聯的企業以及相關服務在這一地區集聚,有效整合集群內的資源要素,節約交易費用,降低企業成本,增強外部經濟效應以及持續創新效應,形成競爭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以主機生產企業山推為例,如今近一半以上的零部件來自于采購,而在這個過程中它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在各個供應商之間不斷傳遞和學習,如質量管理、精益管理等,在無形之中提升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水平。同時,現階段很多配套商也不再滿足于自身的發展現狀,把更多的經歷放在了零部件研發與節能減排等環節上,各類零散工序的加工就外包到其他企業,如此一來,產業就在一個地區承包與沒承包中得到了協調、高速發展。“在這種模式下,產業集群內資源整合一般發生在兩點之間,群內企業之間的關系因此變得更加穩定,有利于新知識、新理念的快速傳播和學習,進而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業內專家講道。
決策者眼中的“困擾”
“目前,對于我們小企業而言,最大的困擾就是融資問題。盡管我們一年的產值上千萬甚至上億,而企業的現金流還是處在干枯的邊緣。”濟寧一家工程機械零部件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的確,在如今的政策環境下,中小企業的融資總是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工程機械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更是需要融資環境的相對和諧。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工程機械行業90%以上的貸款投向了骨干企業,中小配套件生產企業獲取的金融資源不足。“現階段小企業的正當融資成本較大,加之各類稅負的壓力,很多時候企業的發展依舊停止在原地‘大踏步’。
在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一般高于國有企業,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產業集群中配套件中小企業滯后于主機企業的發展態勢。目前來看,盡管市內有500多家工程機械企業,市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關鍵核心零部件大多采購自外省和國外,如液壓泵和底盤主要從德國和日本進口,年進口額達數千萬美元。企業生產易受境外市場波動的沖擊,主機生產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且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難以控制,不利于金融機構評估信貸風險。
可以說,企業融資能力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行業金融服務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產業的升級轉型。“一般而言,產業集群作為企業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的集合體,已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而產業鏈是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重要依托。金融機構應抓住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這一特征和規律,從產業鏈的視角出發將產業集群視為一個整體,找準提高產業集群金融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專業人士指出。
與此同時,專家還指出集群核心企業應適應當下“金融脫媒”的發展趨勢,淡化傳統的信貸支持,從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境內外投資建設、拓展海外市場和兼并收購等產業發展的需要出發,為其提供銀團貸款、投資銀行服務、企業理財、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和出口信用保險等多種金融服務;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則應當依托核心企業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加強對資金流和物流的跟蹤分析,弱化對抵押擔保物的要求,不斷改進和完善供應鏈融資模式。
此外,今年兩會上人大代表提出,目前工程機械行業按揭貸款年限為5年,這對于動輒過百萬、上千萬的工程機械產品來說,5年還款期限為用戶造成較大的還款壓力,導致用戶被迫“逾期”,延長工程機械按揭年限,比較適用于工程機械行業。
(來源:互聯網)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