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大多定位生產高檔產品的紡織企業購置設備時仍然會首選進口設備,但對于眾多中小紡織企業來說,國產紡機已經完全可以達到生產要求。經過多年發展,雖然國產紡機設備織造技術已經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不可否認,與德國、法國等歐洲老牌紡機生產企業相比,國產設備仍存在許多差距。為了解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究竟差在哪里,紡織企業用戶目前究竟需要哪些設備,記者對一些長期在生產一線從事技術、設備管理的人員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對這些寶貴的調查資料進行了精心的整理、分類和總結,形成了這組報道。我們希望通過這組報道,能夠為紡織和紡機企業搭建一個溝通平臺,最終對國產紡機設備質量早日達到國際品質有所推動。
參與調查企業:
山東魯銀集團禹城羊絨紡織有限公司
西北一棉紡織股份有限公司
鄭州四棉有限公司
許昌裕豐紡織有限公司
陜西八方紡織有限公司
山東南山服飾有限公司
武漢江南集團公司
國產設備的差距:耐用性低可靠性差
國內的許多紡機企業熱衷于仿造,對新產品的基礎研究的積極性不高,研發速度較慢。這也導致了國產設備用工多、可靠性差、效率低以及自動化水平不高,節能降耗的措施較少等差距。
山東魯銀集團禹城羊絨紡織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王世利基于對半精紡行業國產與進口設備的了解指出,現在紡織行業的分工越來越細、專業較強的趨勢越發明顯,雖然目前國產設備在材料制造方面有了較大提高,通用設備如染色機、烘干機、梳理機、并條機、粗紗機、細紗機等在產品質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但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紡織機械大多數在電控系統的耐用性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相比較而言,進口設備在電子控制、精密設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鄭州四棉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郭傳英講到,在未來的紡織企業發展中,誰掌握了高端技術,擁有了先進設備,具備了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誰就能在今后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紡織企業普遍面臨著“招工難”,用工成本逐年上升的問題。因此,提高紡機設備效率、節能、省工成為紡織企業的必然要求,也是紡機設備發展的必然趨勢。紡織企業希望紡機制造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從“制造”向“創造”的轉變。比如,采用柔性化、機電一體化、模塊化結構設計,開發具有差別化功能和在線檢測、計算機網絡診斷及自動化控制功能的紡織裝備,實現傳統紡機裝備升級換代。
西北一棉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設備科王武生認為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的主要差距主要有產品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方面仍顯不足,同時在技術研發上,國內的許多紡機企業熱衷于仿造,對新產品的基礎研究的積極性不高,研發速度較慢。這主要表現在國產設備用工多、可靠性差、效率低以及自動化水平不高,節能降耗的措施較少等方面。生產中也會遇到國產紡機存在相同型號的機型臺差大、穩定性差、控制系統不靈、顯示數據失真,管道對接困難,接口封閉不嚴等問題。
國產設備的優勢:價格優配件全服務好
國產紡織儀器大大簡化了機械及電器結構,降低了制造成本,增加了測試功能,提高了儀器的技術含量,國產試驗設備已成為技術人員可信賴的得力助手。
總體來說,國產設備的優勢是價格實惠,配件服務到位,操作工藝簡單,維修保養方便。
陜西八方紡織有限公司設備科長陳立新認為,國產設備的確還存在用工多、可靠性差等不足,但其優勢也很明顯,比如價格實惠、配件服務到位。也有一些紡織企業的技術人員認為,進口設備雖然生產效率高、穩定性好,但問題是進口設備投資大,后期維修費用較高。紡織企業目前最需要自動化程度高、減少用工、性價比合理的設備,目前展出展品已基本能滿足企業需求。
除了主機之外,一些國產器材的質量也正在和國外先進產品接近,并得到了不少用戶的肯定和好評。東華紡織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繆定蜀指出,目前國內器材產品的性價比水平不斷增加,現在在國內也可以找到物美價廉的紡織器材產品了。比如,瑞士、德國的鋼絲圈每盒800元,國產的目前價格較高的鋼絲圈每盒可以達到80元/盒,最高也不超過200元/盒,但使用效果已經很好了;一般精梳針布國外產品4.5萬元/套,但一套國產精梳針布產品只有1.5萬元/套,不過質量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升,比如金輪針布公司的產品品質目前已經接近國外進口產品的性能。最主要的是國產設備和器材的配件服務速度要遠快于國外企業,而且配件價格也是國內企業普遍可以接受的。
武漢江南集團公司的紡紗車間的一線技術人員認為,目前,國產測試儀器總體來說具有價格合理、配件便宜、操作工藝簡單,能夠滿足基本測試要求,售后服務較好、維修保養方便等優勢,基本可以滿足企業日常生產的需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遍應用,國產紡織儀器大大簡化了機械及電器結構,降低了制造成本,增加了測試功能,提高了儀器的技術含量,國產試驗設備已成為技術人員得力的可信賴的助手。
進口設備的優勢:效率高可靠性好故障低
生產高檔產品的企業對設備的自動化水平要求較高。當前,工人穩定性差、用工成本增加等現實問題日益加劇,提高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述問題,而這也是進口設備的最大優勢所在。
多數紡織企業反映,進口設備的優勢是在品質、可靠性、機電一體化以及研發投入等方面優勢明顯,并且裝配方便,效率高。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相比,差距比較明顯的仍然是清梳聯、精梳機、自動絡筒機。
許昌裕豐紡織有限公司擁有英國克羅斯羅爾Crosroc型清梳聯3套6線48臺(梳棉機)。該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進口清梳聯效率高、用工少、故障低,產量可達46公斤/臺時,比國產同類設備40公斤/臺時高15%,而且成紗質量達烏斯特公報5%的水平;每天三班生產共用6人,比國產設備節省用工1/3。
“進口清梳聯一周調試成功,開起來很正常。國產清梳聯,調著開著,開著調著,調試一個月都難以進入正常運行。”鄭州第一紡織公司設備負責人說:,國外設備由專家安裝,嚴格按計劃進行,決不允許超進度,管道安裝橫平豎直,用水平儀來測量。”
進口自動絡筒機和國產機也同樣沒可比性。這位負責人講到:“鄭州第一紡織公司現有德國歐瑞康賜來福公司自動絡筒機27臺。結頭質量非常好,結點看不出來,一致性好。而且,結頭強力可達到85%以上。面板設計人性化,實行在線檢測,隨時反映設備運行狀態。可以搜集前工序某臺車、某一錠出現的質量問題。顯示操作人員工作狀態和效率,能夠產量重現。設備設有紅燈、黃燈、紅黃燈報警裝置。還根據企業個性化要求,添置了異纖檢測功能模塊。”
鄭州宏業紡織公司擁有德國自動絡筒機30臺。該公司負責人認為,德國自動絡筒機非常完美。該設備不僅設有變頻裝置,還加裝有濾波器,以防電網干擾,設備運行穩定可靠,現已運行1年多沒有出現過故障。
許昌裕豐公司現有意大利薩維奧型自動絡筒機20臺。該機技術含量高,每錠都可以顯示在線條干、紗疵、毛羽等質量情況,速度可達1500米/分,比國產同類設備600米/分高1.5倍,結頭、換紗全自動。而且紗的成形好,有利于下道工序高速生產,結頭質量穩定,一致性強。一臺自動絡筒機只需1人/班,國產絡筒機卻要6人/班。從所生產的產品質量、性能、用工上說,進口自動絡筒機和國產機沒可比性。
“進口精梳機運行穩定可靠,1年多沒有出過故障。”鄭州第一紡織公司工程師談道,公司現有瑞士立達精梳機15臺,已運行1年多沒有出過毛病,穩定、可靠,而且比國產設備產量高25%。公司也有3臺國產精梳機,與進口精梳機比大相徑庭,產量低,故障率高。
鄭州四棉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郭傳英告訴記者,國產梳棉機臺差大、穩定性差。控制系統不靈,有時顯示數據失真。管道不規范,對接困難,管道接口封閉不嚴,管道內壓力不均。進口梳棉機與國產梳棉機相比,生產同一品種、同等質量,產量高出20%以上。進口清梳聯的說明書非常詳細,操作、維護保養、電器等都有說明,就連加油部位、操作步驟、加油周期都寫得一清二楚。而國產設備,同一型號配置變動頻繁,說明書、件號、實物不相符,約有20%的零部件對不上,這給安裝造成麻煩,費工、費時、費力。
山東南山服飾有限公司產品設計研發部的王恩清告訴記者,南山服飾公司目前使用的織機主要以進口設備為主,從使用情況來看,進口設備更適合公司產品開發的實際需要,國產設備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購買設備配件相對來說也比較方便,但在自動化水平、節能降耗、設備穩定性等方面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他們這樣生產高檔產品的企業,對設備的自動化水平要求較高。隨著工人穩定性差、用工成本也在增加的出現,提高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述問題,而這也是進口設備的最大優勢所在。
除了主機之外,國產紡織器材與世界先進器材企業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使用壽命較短、制造精度較差等方面。業內比較公認的是,國產紡織器材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質量上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與工藝的穩定性、一致性和操作者的素質好壞有直接關系。此外和原材料使用也有很大關系,紡織器材原料涉及的種類繁多,對材質的要求較高,但是國內材料的供應渠道多且雜,而且對材料的研究和評估標準不統一,因此原料質量不穩定,大量原材料仍然需要進口,這就給紡織器材生產企業的質量控制增加了難度。
總之,進口設備性能好、效率高,但價格高、維修很麻煩、配件非常貴;國產設備性能差、效率低,但價格低、維修方便、售后服務好,各有利弊。
企業需要的設備:用工少智能化服務好
紡織企業最需要價格便宜、質量過關、適合國內生產環境和勞動力現狀且售后服務好的設備。在滿足這些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設備水平如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將會得到更多的青睞。
今年上半年,對于許多紡織企業來說,生產銷售情況都不是十分理想。一方面,大多數紡織企業面臨著上游原材料漲價、企業勞動力成本激升的雙重壓力的考驗。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如何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已經成為大多數紡織企業的追求。在這種大背景環境下,紡織企業選擇設備的標準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具有省人、自動化程度高、售后服務好等優勢的紡機產品越來越得到用戶青睞。
西北一棉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設備科負責人王武生認為,紡織企業最需要的設備價格低、質量過關、適合國內紡織生產環境和勞動力現狀并且售后服務要好的設備,在這些基礎上,設備水平如能達到國際先進的設備將會得到更多人的青睞。王武生認為主要原因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機和新興紡織國家的沖擊,國內紡織企業處于微利或無利潤階段,加之職工素質、工作質量普遍下降,對企業運行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山東魯銀集團禹城羊絨公司負責人王世利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就業觀念開始發生轉變,今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面臨用工問題將會更加嚴峻,用工成本也將進一步加大,因此紡織企業趨向于用工少、自動化程度高的機械設備。
許昌裕豐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劉慶同認為,效率高、故障低、用工少是現在企業關注的熱點。許昌裕豐紡織有限公司擁有英國克羅斯羅爾清梳聯3套,每天三班生產共用6人,比國產設備節省用工1/3。紡織機械生產企業應該多關注下游企業的實際需要,在紡機裝備中要推廣應用具有高強、輕質性能的新材料和節能的機電產品,降低紡織機械裝備能源消耗,為紡織工業整體節能降耗提供技術保障。
(來源:網絡)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