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農機(農業)局(中心、委),楊凌示范區農業局,省局機關各處(室)、局屬各單位:
現將《2012年陜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工作要點》予以印發,請結合實際,精心安排,抓好落實。
附件:《2012年陜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工作要點》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2012陜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工作要點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年,是"十二五"發展的重要一年。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對于夯實打牢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工作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緊緊圍繞糧、果、畜、菜等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目標,以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抓手,調整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建設農機化示范區,提升農機公共服務能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全面提升現代農業水平。
發展目標:農機總動力達到2350萬千瓦,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93億元,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其中玉米機械收獲水平達到40%以上。
圍繞上述思路和目標,突出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落實農機補貼購置政策
1、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爭取擴大我省農機補貼資金規模。力爭完成補貼新增30萬臺農業機械任務。
2、突出補貼重點。重點向糧、果、畜、菜四大產業和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糧食生產重點補貼玉米專用收獲機、深松機械等;果業重點補貼果庫冷藏設備、果園耕作機械等;畜牧業重點補貼青貯飼料收獲機、飼料預混機組、擠奶機、綠色養殖儀等;設施農業重點補貼蔬菜育苗、節水灌溉和大棚卷簾等機械。著力推進茶葉、油菜、烤煙、藥材和其他特色產業機械化。
3、創新補貼工作方法。科學制定補貼資金規劃,突出縣域重點產業和薄弱環節,兼顧面上需要,實現資金集中,提升補貼效應。按照區域特點和產業布局,實施集中補貼,板塊推進。加大對現代農業園區、基地和農機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提升現代農機裝備能力。
4、加強監督管理。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現陽光操作;進一步加強支持推廣產品目錄申報、審定和管理;嚴格補貼工作紀律,建立農機補貼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健全和完善農機主管部門紀檢監察機構牽頭的省、市、縣三級農機補貼工作監督隊伍,加大對農機補貼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市、縣負責全面督查,省上對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重點產品和資金使用、結算等開展督查。完善補貼投訴督辦制度,及時解決農民和企業反映的問題。
二、提升農機化綜合水平
鞏固提高小麥生產機械化播種、收獲和玉米機播水平,主攻玉米機收,玉米機收水平再提高6個百分點。著力推進水稻與馬鈴薯機插(機播)、機收以及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茶葉、油菜和其他特色產業機械化,提升產業裝備水平和機械化作業水平。繼續組織開展農機跨區作業,加強作業機具組織調度、物料供應、技術、維修和信息等服務,提高機械利用率,提高農機經營效益。依托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開展耕種收一條龍機械化作業,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精量播種、地膜覆蓋以及果園植保、果品冷藏、蔬菜育苗、茶葉采摘加工等機械化技術,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提升科技普及率和應用水平。完成機耕(深松)作業面積3900萬畝,機播2950萬畝,機收2520萬畝。
三、加強農機化示范區建設
圍繞糧、果、畜、菜、特等產業以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以實現全程機械化為發展目標,加快農機裝備能力建設,推廣集成配套技術,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培育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構建長效發展機制,提升綜合示范和引領發展能力。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配合園區建設特點和要求,以農機補貼政策為推手,捆綁資金,整體規劃,逐步實施,全力推進生產全程機械化。在15個縣(區)繼續抓好玉米、水稻、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在10個縣(區)推進生豬和奶牛養殖機械化示范區(點),在25個縣(區)建設果業、設施農業和茶葉優勢特色產業機械化示范區(點),繼續抓好國家和省級綜合機械化示范縣建設。
四、認真實施農機化重大項目
1、保護性耕作項目。我省是國家確定的保護性耕作工程重點實施省份之一,要組織實施好已啟動的22個保護性耕作工程項目縣(區),加強項目區農機專業合作社及其裝備、庫棚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大機械深松技術推廣力度,帶動綜合技術全面推進,實現整村、整鄉推進,凸顯板塊規模效應。繼續抓好44個保護性耕作示范縣建設,加強示范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資金落實,確保實施效果和質量。2012年全省完成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460萬畝任務。
2、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項目。擴大項目實施區,建設萬(千)畝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示范田55個,新建秸稈機械化利用專業合作社55個,扶持一批萬噸秸稈收集、貯藏加工企業(合作社)。繼續實施玉米免耕硬茬播種、小麥玉米帶狀旋耕播種、飼草加工、秸稈還田、玉米收獲、小麥秸稈撿拾打捆和水稻秸稈編織等七項機械化技術,引進示范新型秸稈深加工技術,提升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全省完成秸稈綜合利用面積2250萬畝,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65%,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區和禁燒區達到95%,加工秸稈飼草900萬噸。
3、果(蔬)冷藏庫建設工程。按照省農業廳安排,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繼續利用國家農機補貼和財政專項資金,實施"交鑰匙"工程,再建100個1000噸以上儲藏能力的果蔬冷藏(氣調)庫,提高果蔬和特色產業產品儲藏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4、千億斤糧食增產工程機械化項目。按規劃任務要求,以增加機具數量、提高質量和技術含量,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為重點,鞏固和推進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提升玉米、水稻、馬鈴薯等其它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
5、實施好其它農機化示范項目。重點抓好水稻機插、玉米機收、油菜機播機收、茶葉采摘加工、蔬菜機械化育苗等示范項目,完成項目計劃任務。
五、強化農機安全監理
1、以提高農機"三率"為重點,夯實安全基礎。繼續推行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牌證免費管理;按照省與市縣1:1的資金比例配套,對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實行免費檢驗。力爭2012年全省農機檢驗率達到80%以上,登記率、持證率分別較2011年提升15%。擴大對微耕機、脫粒機等9種危及人身安全的農業機械的登記試點范圍,并試行安全檢驗制度。農機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省上下達的控制指標內。
2、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繼續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和農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與專項治理活動,強化各項監管措施,消除事故隱患,遏制重大事故的發生。2012年全省新創建國家級"平安農機"示范縣4個,省級示范縣5個。
3、加強行業隊伍建設。以文明執法、依法行政為重點,開展農機監理"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示范窗口創建活動,舉辦農機監理執法業務培訓,加強農機執法人員素質教育,樹立行業新形象。
六、提升農機公共服務能力
1、加大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和農機維修中心建設。擴大組織規模,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能力,適應農業各產業服務需求。2012年,計劃新增農機專業合作社120個,創建示范性農機專業合作社10個。
2、加快推進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建設。擴大覆蓋區域,提高維修質量、增強服務能力。計劃再新增3~5個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
3、做好農機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做好農業機械維修網點的分級分類管理和從業人員技術等級審定工作,規范和促進農機維修業發展,完成農機從業人員職業技能鑒定4000名。
4、抓好農機培訓工作。繼續加大農機行業管理干部培訓,"陽光工程"農機培訓、農機操作手、駕駛員和"果庫"技術人員業務培訓,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全年培訓13萬人次以上。
5、強化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加強對生產、流通領域農業機械產品的質量監管,對涉及人身安全、環境保護的農機產品做好定期質量檢驗工作,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機產品的違法行為。對在用的玉米收獲機和青貯機、太陽能殺蟲燈、脫粒機及畜牧業機械進行質量跟蹤調查,公布調查結果;做好農機質量投訴處理工作,督促農機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水平。
七、強化自身建設
1、要繼續加強調查研究。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加強農機化發展戰略研究,把握發展規律,不斷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重點圍繞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農機科技創新、建設新型服務體系、項目帶動、農機示范區建設、提高"三率"、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問題,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實現科學決策,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2、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切實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加強行業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文明行業示范點創建活動,增強行業凝聚力。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采取多種手段、多種途徑培養和提高干部職工的履職能力,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培訓,準確把握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對農機化的要求,增強各級農機部門領導干部做好農機化管理工作的本領。
3、不斷加強學習。組織廣大干部職工加強政治理論和有關農業、農機方針政策、行業文件,尤其是法律法規的學習,加強現代經濟知識、科技知識、社會管理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加強業務技能知識學習和培訓,努力建設學習型行業,不斷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增強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對外交流學習,拓寬視野,開闊思路。
4、加強農機化宣傳工作。加大農機化信息宣傳工作投入,加強農機化信息網絡、人才隊伍、設備設施和制度建設,提升信息宣傳工作服務農機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來源:陜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