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兩年的調研和征求意見,日前,國務院正式批準了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管局共同編制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
基于“十二五”規劃綱要和今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規劃》為“十二五”時期的中國金融業描繪了一幅新藍圖: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顯著提高,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存款保險制度等金融安全網制度基本建立。
直接融資比重提至15%
在發展目標上,《規劃》提出了兩大數量指標:一是“十二五”時期,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二是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國際經驗表明,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呈緩慢增長態勢。數據顯示,本世紀前10年,我國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42%,低于美國的8.01%和日本的6.53%。
《規劃》預計,“十二五”時期,在繼續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政策支持下,非金融企業股票和債券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將顯著提高。這一比重在“十五”時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為5.03%,“十一五”時期年平均為11.08%。
在此背景下,《規劃》提出,規范發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場,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擴大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與此同時,完善債券發行管理體制,加強各部門協調配合;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推進產品創新和多樣化;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為債券市場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近年來,隨著債券市場準入門檻與發行限制的減少,企業債券融資保持了高速增長。據央行最新統計,8月份企業債券凈融資2584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量比重達到21%。
構建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框架
為了完善宏觀調控,促進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規劃》將“建立健全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放在了首要位置,要求進一步構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主要思路是,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等總量調節與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相結合,引導并激勵金融機構穩健經營,主動調整信貸投放,提升金融機構風險防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未來的貨幣政策,《規劃》強調“更加突出價格穩定目標”,關注更廣泛意義的整體價格水平穩定,發揮社會融資規模在貨幣政策制定中的參考作用。
在操作體系上,要求完善市場化的間接調控機制,逐步增強利率、匯率等價格杠桿的作用,推進以數量型調控為主向以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增強公開市場操作引導貨幣市場利率的能力。
利率市場化改革攻堅
在“改革攻堅不斷完善金融運行機制”一章中,管理層將利率市場化置于第一位,提出進一步發揮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的基準作用,擴大其在市場化產品中的應用;健全中長期市場收益率曲線,為金融機構產品定價提供有效基準。
《規劃》明確了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路徑??“按照條件成熟程度,通過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價格等途徑,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多年來,盡管存貸款利率一直存在管制,通過債券與理財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繼續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疏通利率傳導渠道,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增強風險定價能力!兑巹潯窂娬{,依托Shibor建立健全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按照“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原則穩步推進。
作為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的重要環節,《規劃》要求建立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及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建議加快存款保險立法進程,擇機出臺《存款保險條例》;同時研究起草《保險公司風險處置條例》,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機構破產法律體系,規范市場退出程序。
“存款保險制度等金融風險管理制度要基本建立,這與‘十二五’期間需要推進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直接相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稱,諸如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更多轉向中小企業和農業等領域、銀行業務日趨多元化等,都客觀上需要多層次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存款保險制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組成部分。
而為了優化金融發展環境,《規劃》提出繼續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包括加快制定金融業綜合經營、存款保險、金融機構破產、上市公司監管、信用評級以及征信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對各類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的監管規定。
除此之外,《規劃》還要求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對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等機構的管理職責,強化地方政府的風險處置責任。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