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國際熱核聚變能實驗堆(ITER)計劃各方部長級代表齊聚法國,出席在工程所在地總部召開的部長級理事會議。經歐盟能源事務專員歐廷格倡議、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部部長吉納維夫?菲奧拉佐、ITER總干事本島修以及各方官員積極響應,歐盟、法國當地政府和ITER組織了本屆會議以及相關文化社交活動,我國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長率團出席。
會議前,各國代表受邀對浩大的ITER建筑工地進行了實地參觀。在隨后的閉門會議中,菲奧拉佐女士代表東道主致歡迎辭,其后各方部長級代表聽取了本島修總干事關于ITER項目進展的報告。通過交流,各國對ITER對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問題的重要性予以充分認可,各方部長級代表重申,將對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的ITER計劃繼續給予大力支持。
ITER,通往未來的能源之路
ITER計劃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國際科研合作計劃,也是當今最為復雜的科學工程項目之一。ITER計劃集成了國際受控磁約束核聚變領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計劃籌建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聚變實驗堆,用以驗證商業利用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ITER將成為邁向聚變能源示范堆的關鍵一步,是連接現有聚變裝置和未來示范聚變發電廠所必不可少的橋梁。
ITER工程設計于2001年完成,此后歷經五年協商,最終由歐盟、中國、俄羅斯、美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等七方決定攜手合作,共同出資籌建。2006年11月,七方部長級代表簽署聯合實施協定,正式啟動了歷時達35年的ITER計劃。
在建的ITER將是此前最大的聚變實驗堆“歐洲聯合環(JET)”的兩倍,等離子體容積更是其10倍,僅ITER的磁約束裝置托克馬克環就重達2.3萬噸,相當于3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而整座ITER設施的重量超過美國帝國大廈,其全部建設成本將高達130億至150億歐元。龐大的規模使ITER能夠完成一系列此前設備無法運行的核聚變科學實驗,該裝置中的等離子體脈沖將能夠持續更長時間,聚變反應也有望保持穩定并最終被科學家所“馴服”和利用。
在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的全球形勢下,可獲取的低成本化石燃料將越來越少,而預計到本世紀末世界能源需求將增加三倍。面對未來可預期的能源困境,各國在各個科學領域正開展艱難的探索工作。在眾多能源選項中,核聚變能源項目無疑是最具優勢,同時也是難度最大的。聚變能源,這一被譽為“人造太陽”的新型可持續能源,具有風能、太陽能所不具備的產能大、穩定輸出等特點,其在安全性方面的優勢更使其極具吸引力。
(來源:科技日報)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